李侃:零零落唱词写作琐谈
我曾经用三个字概括桂林三大曲种的主要特性,即文场“文”,渔鼓“俗”, 零零落“俏”。说开一点,那就是文场文雅,渔鼓通俗,零零落俏——活泼。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曲艺界尚未有人创作长篇零零落剧本,所以本文只就短篇零零落脚本的写作谈点个人的体会。以求正于方家。
一、了解一点零零落的历史
零零落是小曲类曲种,已列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因其演唱时帮腔衬词有“零零落”而得名。零零落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据传清乾隆时桂林设有四所专门收容流民的养济院,官府所发钱米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一些流浪到桂林的女盲人便用莲花落的曲调,沿街卖唱乞讨,逐渐为人们熟悉而流传。
另有一说,清末桂北一带商贸繁盛,湖南唱道情艺人随移民到桂林一带谋生,将莲花落传入。随后广西的民间艺人用桂柳方言说唱,并融入本地民歌曲调元素,逐渐演变成地方曲种。
民国时期有盲艺人组成班社演出谋生,如韩凤群、熊明义夫妻班,欧瑞昌、徐五娘夫妻班等。常演的曲目大段子有《祝英台》《孟姜女》《卖水记》《高文举》《五子行孝》《劝世文》等,篇幅较短的段子有抒情的《打镯头》《梳妆台》等,幽默讽刺的有《邋遢姑娘》《矮大娘》等,欢快俏皮的有《小菜打仗》《蚊子打架》等。
二、知会一点零零落的曲调
曲艺的文学创作者懂得一些本曲种的曲调是很有好处的,不说“依调填词”,能够按照曲调的情绪而编词,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零零落曲调共有七个,即[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尖]、[倒采茶]、[点兵歌]、[绣香袋]、[苦零零]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常用的曲调是[七字零零落]。
这些曲调旋律简单、朴素、流畅,节奏、速度较平稳,叙说性强,显出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调式、板式的简朴性特征。加之每个曲调都有与唱词内容无关的不同衬字、衬腔,如“零零落,长板落”,“十指尖尖一样花,牡丹一枝花”,“七呀八姊妹小哥郎”等,因而使得零零落曲调较自由轻快,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改革开放后,曲艺工作者在艺术上有很多创新,音乐联缀使用数个曲调,唱腔、曲调、板式、节奏都有所变化,丰富和发展了零零落的音乐,在帮腔旋律的基础上创造了引子和过门,伴奏以板胡为主,小三弦、二胡,另有扬琴等配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加强了音乐的流畅性和优美感。
三、零零落的表演形式在改革中发展
零零落的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带说,说唱结合。传统演唱,形式较单调,由两人配合表演,一人领唱,另一人帮腔,在句尾接唱“零零落,长板落”等衬词。少数段子由两人齐唱,这主要是由曲目中所选用的曲调而定。
过去唱时无乐器伴奏,仅用一竹质的小板,板长约二寸,宽约寸余,左手握扳打节奏,帮助演唱。据说右手还需打一扎子,扎子由七块很薄的、类似水牌般大小的竹片穿成。
新中国成立后,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西的曲艺工作者给零零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焕发新的生机,对传统零零落演出形式进行改革,为现实服务。表演方面由一人领唱发展成男女两个主要演员对唱、对白,众人帮腔,且帮腔者不再由伴奏者兼任,而是由群众演员(一般为四人)担任,实行了演员表演乐队伴奏的分离。演员的表演也吸收了戏曲的台步、身段、舞台调度等。
2003年桂林市曲艺团创作的《安全包公大老郭》,在表演上采用8男8女载歌载舞,热烈奔放而又不失零零落的韵味,得到专家和观众肯定。
四、零零落的故事要短小精悍活泼诙谐
由于零零落的曲调明快质朴、活泼轻快,它的内容也要与之相适应,其故事(或事件)也应该短小精悍活泼诙谐。故事不要复杂,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可,主题应该是歌颂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折射出时代的风采。
当然它也可以讽刺,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鞭笞危害公共利益的人和事。
人物以两三个为宜,多了线条理不清楚,事情难于交代明白,影响故事情节的集中。
盘点我创作的6个零零落节目,有写老两口学外语的《红棉似火》,有写农村姑娘进城然后返乡的《张玉香回乡》,有唱导游一心为游客服务的《导游新歌》,有歌唱环保的《歌唱漓江老外婆》,有写青年纯美爱情的《腊梅花与“点子多”》,有开发旅游项目要注意安全的《安全包公大老郭》等。
这些题材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小浪花,似乎事件不重大,但却很重要,很能说明道理。
你看《红棉似火》中那个学习外语的老两口,老头儿废寝忘食,手不离书。一回家老伴就给他斟上了三花酒,他嘴里却念念有词:“Pen,,pen !(Pen,钢笔,音“盆”)。”后来老婆子端了一个盆来,老头又说:“No ,No ,No——( No,不是,音“漏”)。”“漏?不漏啊……新买的瓷盆那块漏?你看这呱呱叫的我们桂林出的上等货啵。”老太婆夺过书本仔细看,嗨,原来老头子是在学英语。其实老太婆也报了名在学英语。误会消除,老两口联手学习,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整个节目意趣横生,给人轻松愉快的享受。
五、零零落的唱词要形象生动
我所说零零落的“俏”,主要表现出在它的唱词形象生动上。
有一个传统的段子《小菜打仗》,用极为幽默的语言叙述发生在菜园里的一场混战。
“你说古怪不古怪,说起古怪古怪多,家家的门神反了脸,耗子咬断猫儿的脚,老虎下山挨猪咬,蚂拐(青蛙)吃蛇倒转拖。”
开篇一首古怪歌,把听众带入“菜园会战”:战争由豆腐大王“夸大嘴”发刃,他要把那小菜一口吞。调动豆兵豆将齐出动,大早围困菜园村。菜园子这边椿芽探子一见事不好,张口回头报军情:外面豆兵来围困,要杀兄弟姐妹们。南瓜大王一听气肿了,快传各位众将军。黄芽白元帅进了帐,大蒜将军也来临。一齐商量好,忙把军令行:冬瓜当大炮,豆角做火绳,韭菜献妙计,下起绊马绳,角薯出主意,挖起陷马坑,木瓜擂战鼓,窝苣笋捶鼓咚咚声。这边,黄豆阵前传军令,叫一声蚕豆碗豆绿豆黑豆饭豆豇豆树豆梅豆刀豆四季豆荷包豆,赶快冲锋去出征。应战方生姜举起拳头打呀打,碗豆滚不赢,包菜举起大铜锤,捶得饭豆碎纷纷,红萝卜儿打火把呀,烧得绿豆绿茵茵,韭菜举起双锋剑,杀得豆芽脚长伸。这下子黄豆一见着了急,传令东海去搬兵,搬来虾兵和虾将,大鱼小鱼几千兵,乌龟披挂八卦甲,摇摇摆摆向前行,螃蟹身穿铁铠甲,七手八脚杀进门……这真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只杀得红薯白薯头菜老姜叫不好,驾起土遁跑不赢。其结果是:一场混战打过后,豆腐称王远传名。你看这传统小段,多么风趣,表现出民间艺人观察生活的深度,表现生活的娴熟技巧,令人感佩。
新段子我还是说《红棉似火》。老太婆知道老头在学英语,就专门找茬,打趣他:“你厕所搭床摆起臭架子,回到家里还No, No,No起几大箩。常言道八十岁学郎中去诊鬼,学了蚜虫文我看你能出国?”老头儿不依她:“国家兴旺客人多,各国宾朋来我国。A、B、C、D不会讲,纵有热情也难好客。我学外语为服务,为了社会和谐人人都快乐!”“全市人民那么多,一箩芝麻少你一颗有什么了不得!”“人人若不做那箩中籽,箩筐再大也空着。”“麻袋绣花你底子差,沙滩建楼难下脚。”“吞下金子我心坚,铁杆做针我下米磨。”……你来我往,全是形象化、生活化、口语化的唱词,甚为有趣。
零零落唱词由上下句组成,较工整。除[十字零零落]是十个字三、三、四句式的结构外,一般均为七个字二、二、三句式,在两两相对的句子中,末尾一个字上仄下平,下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一些段子中偶尔也有转韵的,但以唱完一段内容后方转为宜。
零零落是桂林地方曲种,请务必用桂柳话的韵辙,否则就会唱成“京歌”,不伦不类。
目前权威的桂林音韵书是周游先生编的《桂林语音字韵便览》。这本小册子没有公开出版过,所以只有少数同志手里有油印本。
零零落选韵有点讲究,由于它帮腔衬词是“零零落”“长板落”,这个“落”字是“波”(“坡梭”)韵。所以我们写作时一般都是选用“波”韵。我一共写过6个零零落节目,有5个用的是“波”韵。
在文场、渔鼓、零零落桂北的三个主要曲种中,就渔鼓和零零落而言,我偏向零零落。渔鼓唱腔只有南路和北路两种,很是单调,而零零落有7个曲牌唱腔,可以表现各种情绪,手段丰富。
我期望零零落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