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与“戏评”两问 ——由桂剧《破阵曲》说开去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大家庭中的核心成员。作为一种虚拟性的表演,好的戏曲表演通过虚拟性让观众感同身受。因此,对“戏”和“戏评”的认知,是文艺理论必须面对的学术命题。此以笔者近期观看的戏曲剧目桂剧《破阵曲》为例,深入探讨戏曲界比较关注的这两个问题。桂剧《破阵曲》于不久前在南宁人民会堂演出,该剧是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展演的第17个参演剧目。根据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要求,展演有“一剧一评”的重要环节,以促进剧目提升和院团建设,笔者全程参与了相关点评。不过在进行到《破阵曲》的点评环节时,专家们意见分歧较大,引起笔者对当下戏曲艺术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桂剧《破阵曲》根据1938年至1944年桂林云集了大量文化人的历史事实,书写了民族危亡时刻“文化抗战”的决心和意义。全剧以“破阵”为线,从“破势、破围、破心、破旧、破敌”五个角度展开叙事,最终落脚到“破自我心之阵,破国民心之阵,破敌国心之阵”的创作主旨,以期实现文化人“文化破阵”的大理想。该剧文本有诗意,舞台呈现完整、流畅、大气,编、导、表、音、舞、灯、化、服有机统一,洋溢着艺术的妙思。舞台呈现方面大家观点基本一致,对文本构思大家意见分歧较大。有人对戏的构思评价不高,认为几个场次中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马君武、张曙这些主要人物之间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内在的联系;有人建议一号人物应该是田汉,有人却觉得应该是欧阳予倩;还有人甚至建议删掉一两个角色,反过来围绕“西南剧展”这一大的历史事件去写,并且直接提议怎样去添加“西南剧展”的内容、怎么去围绕“西南剧展”重新结构全篇……我虽然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观剧感受,但是我没有想到同是在戏剧圈浸泡的人,大家对一个剧的定位竟然差别如此之大,这样的现象引起我的深思。我突然陷入对评论者的恐惧,并不断追问:何谓“戏”,何谓称职的有水平的评论人?
先探讨第一个问题:何谓“戏”。最经典的回答自然是王国维所认为的“以歌舞演故事”。我们以这一最经典的论断延伸开去,来分析“戏”之第一要素“故事”。首先,故事是否必须是“一人一事”?我个人觉得未必。通俗地讲,所谓“一人一事”并非确指,而是强调戏曲这一特殊艺术样式的集中性——尽量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尽量写有始有终的事件。《破阵曲》以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马君武、张曙五个人为底色去结构全篇是否违背“一人一事”的原则,个人觉得表面上看似乎是,但我们不能忽略编剧极鲜明的创作主旨:文化抗战,非一人之功,乃众人之志也。所以张曙“以曲破势火冲天”,徐悲鸿“以画破心木秀林”,马君武“以剧破围厚土养”,欧阳予倩“以戏破旧水泽渊”,田汉“以志破敌金石证”。这“破势、破围、破心、破旧、破敌”五个场次之间看似平均笔墨,实则贯穿了文化人众志成城的决心。这一构思的内在肌理是一个评论者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是这个戏回味无穷的本质。当然,如果能在目前的结构里深埋一条精神的主动力,自然是更好,但是否会影响现在结构的干净和流畅,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