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各类戏剧的介绍:桂剧、彩调、文场等

桂林彩调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9-10-29 10:44
阅读数(1099


桂林彩调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彩调又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是桂林传 统文化精华的代表,是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桂林彩调的保护提供了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冲击。将桂林彩调的保护融入产业化发展路径当中,营造特色文化区,彩调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以文化资源产业化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通过调研,文章以桂林彩调为案例,研究桂林彩调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桂林彩调 保护 产业化 路径

彩调是桂林地区的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桂林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它是桂林城的历史与文化记忆。2006年,桂林彩调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桂林彩调的概况

彩调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中的一朵奇葩,一直深受广西各民族人民特别是桂林百姓的喜爱 。彩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 ,流行于桂林 、柳 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 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 灯” ;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 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 普遍 。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早年,广西各地流传采茶歌、彩灯一类 歌舞,但并未形成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桂林北部各县,将调子( 湖南面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 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 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 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演出过程中, 桂林彩调积累了《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女送娘》、《隔河看亲》和《半夜拜菩萨》等经典 剧目,用桂柳话唱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用所特有的丑角的“矮步”和旦角的“跳步”表 达了彩调剧种的特色,表演风格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是深受广西桂北地区农村欢迎的民间艺术。

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由乡间走进了 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从此正式定名为彩调剧。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60年代中期 ,《三朵小红花》再度进京,演 职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 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80 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几十个剧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70 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彩调剧以其奇特的艺术风采成为戏剧百花园中俏丽的“山茶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桂林彩调面临的困境

桂林彩调是桂林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桂林彩调可以更好地促进桂林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桂林彩调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其保护传承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彩调文化后续乏人,传承断裂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使8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工都来到城里务工,传统彩调技艺缺乏合适的传承人,即使是留在乡村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和继承投入大而获利小的传统技艺,老一辈传承人日渐老去,这就导致了彩调文化遗产的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市近20 年来,已经失去民间大小彩调团体将近90 多个。由于时代变迁、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加上生存和传承空间的变化和破坏,许多规模小,自我更新和发展能力弱的彩调团体,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最后逐渐消失。彩调表演者的收入较低,靠微薄的彩调演出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进城务工的收入大大高于唱彩调的收入,所以大多数曾经以彩调演出为生或者热爱彩调表演的彩调人,都进城打工。

(二)彩调文化形式古老,受众断层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互联网快速普及,大家所接触的娱乐媒介也越来越多,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兴科技产品,QQ、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先进社交软件的增多,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每天对收到的信息应接不暇,大多数年轻人都追求时髦的东西,对于彩调这种传统文化感到枯燥,感觉到彩调内容老套,跟不上时代,更不愿意花时间去看彩调。另一方面,彩调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节奏缓慢,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剧目不变,内容陈旧,未融入时代元素,难以吸引年青受众。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觉得彩调是“下里巴人”,上不得大台面,觉得彩调表演只适合于老年人观看,是老年人的专利,与年轻人无关。在彩调演出中,观众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一些年轻人也会到现场观看彩调表演,但大多数处于陪老人看或者只是为了凑热闹而已。这就使得看彩调的人越来越少,受众断层。

(三)民众缺乏保护意识,彩调发展步履维艰

彩调作为桂林地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千多年的桂林文化,然而,人们对彩调的态度却今非昔比。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拿桂林的农村地区来说,村里过年或者有重大节日,或者哪家老人做寿,或者乔迁新居等,都会兴着请彩调班子来唱彩调。但是,就目前来说,虽然政府在每个乡镇都设有村镇文化室,除了象征性的请彩调班子来唱彩调之外,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彩调活动。彩调文化也就难以深入人心,许多年轻人看唱彩调,许多情况下只是单纯的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没有像老一辈一样,将彩调文化“消化”。大多数人的观赏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真正了解彩调的内涵。随着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不再留恋家乡古老传统的娱乐形式,也没有自觉保护的意识,只有老年人由于受到彩调的熏陶比较重,还在骨子里喜爱这古老的戏剧。

(四)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彩调创新缺乏动力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优先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当中,缺乏对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彩调得以延绵发展的脉搏,而彩调文化的弘扬涉及到彩调工作人员、剧本、市场这几个方面。资金的短缺,使彩调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不仅很难留住人才,而且会影响彩调剧本的创新。一些彩调剧团也纷纷解散。据了解,桂林市彩调团初级(四级)演员的工资目前是每月600元,二级演员才2500 元。而一个在外打工的年轻小伙子每月至少挣1000元以上,因此优秀的演员难以招募和维持。资金的投入不足,不能保证彩调工作人员的待遇收入,使大量人才流失,这就直接制约着对彩调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因为资金的缺乏,桂林市彩调团对于创作的每个剧本都是严格审核,确保不乱花一分钱,这就束缚了剧团创作发展,使得多年来剧团没有大的优秀剧目出现,只是在演一些传统的老戏。

三、桂林彩调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路径

彩调文化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桂林地区不可或缺的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彩调文化,需要各方重视并做出相应的努力。

(一)桂林彩调的保护

1.加大政府引导,保证彩调传承与发展

彩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传承彩调,首当其冲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彩调文化是经过彩调人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它需要人去传承和弘扬。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彩调工作者去保护和传承,要发挥好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为各地区彩调剧团的文化交流牵线,以保证彩调文化可以吸收不同文化元素,更加适应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彩调传承方面的引导,通过发挥当地文化局、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组织彩调剧团,定期组织彩调人才培训,以聘用制的方式与民间彩调艺人签合同,定期给予生活补贴,要留得住人,进得了人。另外,要运用现代记忆科技,将彩调的演出工具、服装、彩调剧本、著名彩调剧目等文化遗产,及时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下来,在博物馆、文化室等场所留存和展示。

2.加强“团校”合作,培养专业彩调人才

要将彩调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对彩调专业人才的吸纳,彩调剧团与学校合作,打实人才理论基础,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彩调文化保护与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彩调剧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在“吹、拉、弹、唱、舞、念”上做足功课,而学校在这些方面都能够弥补彩调艺人在基本功上的不扎实。另外,彩调剧本和表演形式也是一部彩调剧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学校培养,向彩调剧团输送更为优秀的彩调艺人,提高彩调剧演出的质量。这样,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在沿袭了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更加有利于年轻一代去接受和传承,这样的保护才能真正的实现对彩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做到使新型城镇化中的元素与彩调文化相互融合,二者互促发展。

3.创新彩调发展方式,适应时代潮流

现如今,观看彩调剧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要想让彩调剧获得长足发展,在多种娱乐节目中争取到一席之位,则必须要争取到年轻一代的青年观众。彩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要将现代理念融入剧本的创作当中。另外,音乐、唱腔、舞蹈等方面都要革新,向现代歌舞方向靠拢,进一步拉近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看得懂、能看懂。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融入现代元素,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另外,要转变彩调的演出形式和营运模式,将桂林彩调与桂林著名的山水旅游市场相结合,借助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优势,把彩调文化的品牌打出去。彩调剧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参照新编歌舞剧《刘三姐》的形式,走“彩调音乐剧”的路子,把地方特色戏曲文化与音乐剧的结合,为彩调剧走向全国乃至国际主流文艺市场奠定基础。

4.唤醒民众传承意识,促进彩调保护与发展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好的保护传承彩调文化,首先,要树立起保护传承的意识和重要性,让人们意识到拯救、保护传承彩调文化迫在眉睫,无论是小孩、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参与到彩调的保护传承中来,自觉保护传承彩调文化。保护传承彩调要从娃娃抓起,家长要向孩子普及一些基本的彩调常识,年轻人要多关注一些彩调演出,多和老年人交流一些这方面的文化。其次,要加大对彩调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关媒体要积极宣传彩调文化,举办彩调专栏,让更多人了解彩调,了解彩调所传递出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只有各方努力,才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立法扶植,调动民间彩调艺人积极性

一套整体性的法律法规是彩调文化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保护条例和法律。但现如今,桂林市文化局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针对彩调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条例,这使得各县文化局和乡镇文化站无法系统的完成对彩调的保护工作,导致各个县区和乡镇的保护工作参差不齐,所取得的成效也大不相同。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快文化保护立法。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彩调的财政支持力度,给予一些民间彩调乐队资金政策的扶持,保证他们的演出次数和演出收入,如可以安排他们在重要旅游景点长期进行演出,在增加演出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对外宣传桂林彩调文化。政府要从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和帮助,提高桂林市专业彩调剧团演员的工资与福利,消除他们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发放资金给剧团进行舞台设施、服装道具的更新,引进资金让剧团排演富有时代感的新剧目,提高彩调艺人的工作积极性。

(二)桂林彩调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1.彩调演出与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

桂林彩调与当地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彩调演出紧紧围绕民节庆俗主题,开发特色鲜明的彩调文化。将彩调与节庆文化相结合进行旅游文化开发,是扩大彩调传唱范围与影响的重要途径。2007 年,桂林市文化局与临桂县人民政府和广西剧协联合举办了桂林市十二县专业艺术团体彩调邀请赛,在这一节庆活动的带动下,当地掀起了民间业余剧团排练和演出彩调剧目的高潮。2016 年4 月,金钟山景区举行的 “三月三”彩调文化演出,在开展景区旅游的同时,加入了彩调的表演。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可以使彩调的到更好的挖掘、弘扬,也为彩调诸如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

2.彩调表演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开发文化旅游路线

桂林风景名胜知名度高,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借助桂林山水文化名城的形象,开展观光型、参与型、社区型的曲艺、戏剧旅游活动。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地点(如:“两江四湖”一带)设立文化社区,将曲艺、戏剧活动融入其中,目前,叠彩山景区和象鼻山景区定期举行彩调表演,日益成为外来游客认识桂林传统文化的窗口。桂林彩调作为桂林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通过将彩调文化与桂林旅游业相结合,把彩调班子搬进景区表演,将风景与彩调打包出售,吸引更多游客到桂林旅游,带动漓江旅游文化、兴安灵渠文化、灵川大圩古镇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在推动桂林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借鉴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大型自然景观资源实体舞台剧的演出形式来展示,使游客陶醉于秀美山川的同时,被彩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通过将彩调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大力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可逐渐形成旅游品牌经营,使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利用彩调表演艺术,开发休闲演艺场所

(1)伴餐形式的休闲场所,将彩调融入特色文化街

位于桂林正阳步行街旁的“东西巷”工程将于2016 年5 月正式开放,“东西巷”主要以复原桂林一千多年以来的城市文化为主题,其建造特色融入了老桂林元素,有各种茶馆,可将彩调文化引入文化街,在茶馆里以蜡像的形式复原当年老一辈彩调艺人在街头卖唱的景象,把具有现代元素的商品街与传统戏曲元素相融合,再现当年老桂林形象。另外,在相应景区的合适场所,开展彩调剧表演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营销手段。比如,在餐馆里、特色酒吧,人们可以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欣赏当地传统曲艺,从而给人一种立体的感受,把戏曲艺术与餐饮有机结合,可以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推动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2)引彩调入茶馆,激活文化氛围

桂林城区以及相应景点,都有富有独特韵味的风情茶馆等旅游休闲场所,将彩调演出引入茶馆、茶社等供游人休息的场所,使旅游者在辛苦的旅途中,可以在此得到身心的愉悦文化的熏陶,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成果,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感受,使桂林彩调成为又一张具有说服力的“桂林名片”。特色茶艺与当地的传统戏曲表演相结合,一方面,吸收当地民间彩调剧演员,他们能彻底的传递本地区彩调文化内涵,表现其中的韵味,宣传彩调原汁原味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民族民间艺术的真实魅力。另一方面,就地吸收的民间剧团演员表演,还有利于带动当地人就业,为当地彩调剧团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市场平台。

(3)彩调表演与农家乐相结合

近年来,桂林地区的农家乐旅馆越来越多,且各家农家乐的可供游乐项目大都是烧烤、钓鱼、摘水果和蔬菜等,没有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所谓农家乐,应当在结合农家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当地非物质文化,让游客更为全面的了解桂林。彩调,是农耕时代慢节奏生活的产物,将彩调表演搬到农家乐娱乐场所,定期举办农家乐彩调文化演出活动,向游客们展现当地特色农家文化,让游客在品尝农家菜、参与农家活动以及娱乐身心的同时,深入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使农家乐旅游体现传统气息和当地最原始的特色,打造特色农家旅游,形成产业链,吸引更多游客,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