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渔鼓:听,百年非遗的高亢和婉转

2020-06-16 11:57
阅读数(2818

“打起渔鼓咚咚响,噔噔噔噔啦唆拉,上得台来把曲唱,瑞咪瑞唆拉哆瑞,渔鼓传唱三百年,拉哆瑞咪唆……”舞者身形曼妙,唱腔或高亢或婉转,翻开彭承红的朋友圈,但见每天不是在进行渔鼓表演,就是在准备渔鼓表演的路上。

如果你在桂林的公交上,看到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大叔、阿姨身着艳丽的表演服装或者旗袍,乐呵呵地怀抱渔鼓道具,不要惊讶,那是桂林市老年文化艺术团团长、桂林渔鼓市级传承人彭承红率领的“天天唱”桂林渔鼓团队,他们,正在赶往传承渔鼓的下一站。

8月23日晚8时,沿着桂湖岸边的鹅卵石小路前行,远远地就听到了一阵欢快的说唱声在空气中流转,原来,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山歌传承基地,桂湖边“泰国亭”,“天天唱”桂林渔鼓团队已经开始了他们日复一日的渔鼓表演。

见到人称“彭团”的彭承红,她如火般的热情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说起桂林渔鼓,彭承红张口就来,“桂林渔鼓天天唱,唱得幸福万年长……”

QQ图片20200616114845.png

“打小就爱唱歌!”彭承红成长于桂林市资源县五排地区的两水苗族乡烟竹村——资源县歌节的起源地,这个从小听着山歌长大的瑶族妹子,对歌唱艺术“非常非常爱”。

“渔鼓好听又好学,词通俗,曲好唱。”彭团说着渔鼓,唱着渔鼓,也宣传着渔鼓。她说,桂林渔鼓具有300年的历史、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也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桂林渔鼓唱词短小精悍、方言叙事、通俗易懂,曲调朴实轻快又不失优雅,多变的板式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深受群众喜爱和传唱。

流传在桂林地区的曲艺主要有桂剧、彩调、广西文场、零零落等。相较而言,渔鼓的曲牌又有所不同。“唆唆唆拉哆哆瑞咪哆瑞咪发唆”,彭团哼唱着说,这是渔鼓最基本的曲调。

渔鼓有北路和南路之分,北路偏高亢明朗,南路较低沉婉转。彭团告诉记者,“搞宣传时主要用北路”,调子要欢快;而传统唱词如“夕阳西下鸟归窝,咚哒咚哒咚哒,瑞唆瑞咪唆,成双成对多快活……”则偏重南路的低回婉转。

过去,桂林渔鼓以个人坐唱、说唱为主,现在逐渐发展成多角,两个人唱、多个人唱,还有伴舞,“老是呆呆的一个人坐唱也不行”,彭承红认为,群众有所喜好,渔鼓就要有所创新。

手抱渔鼓打竹板,手执竹筷敲碟子。带上渔鼓、花碟,有时还有酒杯、花伞,彭承红和她的歌友,每周二到周六晚上8点到10点,都会准时在桂湖边“泰国亭”进行渔鼓表演,风雨无阻。

 “中外游客是嘉宾,唱首渔鼓传真情。”在彭承红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全国各地游客和国际友人学渔鼓的身影: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留学生和游客兴致盎然地学着敲渔鼓、打花碟。

击打花碟是有讲究的,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对于初学者,“要到草地或船上去教。”彭承红解释,这样即便不小心打落了花碟,也不用担心碎裂。

2013年12月,彭承红被桂林市文化局列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渔鼓代表传承人,她顿感肩上担子重了起来,尤其是2014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后,彭承红更是时时鞭策自己,要将这一非遗项目好好传承和发扬光大。

“手捧渔鼓年年唱,中华文化永传扬。”去学校、下农村、到社区,彭承红和她的歌友们,经常挤着公交,不断奔走在传播和传承的路上。

QQ图片202006161156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