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曲艺和民族民间民歌的名家个人介绍

王仁和

2020-06-22 16:19
阅读数(828

王仁和(1913年农历三月十二日—1968年8月2日)

乳名“四八”,祖籍湖南,生于广西桂林。一岁时,父亡、母嫁成了孤儿,小时因出天花无人关照致双目失明,不堪忍受伯父打骂便流落街头。九岁的他被送到盲艺人的玩子行“仁云班”(男学徒排名“仁”字,女学徒排名“云”字),拜名师杨顺关先生专习文场。同班中共有师兄妹 13 人 :阳仁成、熊仁明、刘仁山、秦仁坤、黄仁祥、阳仁宣、刘仁昆、王仁和、秦仁枝、廖仁树、王桂云、阳秀云、盛翠云。

他不仅擅长文武玩子, 同时还能演唱彩调、零零落、渔鼓、山歌、龙船调、孝歌、哭嫁歌、千家赞等民间曲艺。除琵琶外,扬琴、秦琴、月秦、三弦、京胡、二胡、调胡、中胡、大胡、唢呐。笙、萧、笛等乐器演奏样样皆能。1953 年,在“广西第一届民间文艺观摩会演”上,他作曲、演唱的桂林渔鼓《王老头子学文化》获得轰动效应,节目获优秀奖,个人获优秀演唱奖,从此,桂林渔鼓定名,并被确定为广西区新曲种之一。1954 年 5 月,由中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悦记录整理的《广西文场音乐》一书的唱腔曲牌都是由王仁和、潘顺姣(王仁和夫人)、刘玉瑛等唱奏的。1962 年,王仁和调桂林市曲艺队任教师、作曲、艺委会副主任等职,培养了一批弟子,如何红玉、陈秀芬、诸葛济、阳继福、秦小桔、钟士聪、莫孝衡、李蔚琛等。王仁和在积累数十年演唱经验的基础上,除创造了桂林渔鼓新曲种外,还创造了桂林弹词、广西大鼓,创造了文场新唱腔【南词诉板】,为文场的唱腔结构由联曲体到联曲、板式变化体相结合的综合曲体形态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在演唱上,他所讲求的“以心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 16字诀,至今仍被后辈们所应用和研究。

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