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园》赏析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他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绕池游】至【隔尾】称为《游园》,《游园》处于《学堂》和《惊梦》之间,既是贯穿剧情的需要,又是为《惊梦》、《寻梦》以至于后来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复生作铺垫。这出由六只曲子组成,着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杜丽娘性格发展地重要转折点。曲子描写杜丽娘在《诗经·关雎》洲渚之兴的启迪下,和春香瞒着父母到后花园游玩,看到“姹紫嫣红开遍”一片大好情景,引起青春的觉醒。
黄莺的婉转歌声惊醒了杜丽娘,催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然而意绪缭乱的杜丽娘被缚深闺,只能孤单站立在狭窄、阴冷的 “小庭深院”。她无法感受外面姹紫嫣红的春光,只能从吹进幽深庭院里的晴丝来窥见春天的踪迹。正是这些摇漾的春丝打开了杜丽娘闭锁的心扉,一步步推开了杜丽娘萌生的情思。“晴丝”一语三关,字面上指阳光下发光的蜘蛛网;晴丝下面却是少女与外界隔绝的苦闷,聊以观察蛛丝度日;“晴丝”又寓意“情思”。接下来杜丽娘对镜梳妆,不是杜丽娘照镜子,而是菱花镜偷看她,害羞得把发卷弄得歪斜了。即使在自己的闺房里,也怕被人看见。作者在修辞上(拟人手法)给人带来新鲜之感,更是别出心裁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杜丽娘梳洗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杜丽顾影自怜,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倍感孤单。此时,青春落寞无法排泄,内心沸腾的杜丽娘喊出了“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青春告白。这种爱美的个性却被压抑,“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于是一腔积怨,化作深沉的叹息。“三春”既是春景,又双关她自己青春寂寞。
杜丽娘从不断的感情沉积中走向冲破临界状态的心灵历程,其间有踌躇徘徊,有回旋起伏。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写的,刻画了杜丽娘游园前的丰富心理内涵。先写孤锁深远、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景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非常巧妙。后三支曲子刻画女主人公来到园中,内心激起的巨大波动,是“游园”的主要部分。它或寓景于情、或直抒胸臆,极为细腻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层次:惊诧、感叹、幽叹、哀怨。“游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它喊出了封建社会的中被压抑女子的心声。
总之,《游园》成功、细致地将杜丽娘反抗性的成长过程一层层剖析分明:杜丽娘清晨醒来的慵懒、想到游园时的愉悦、梳洗打扮迎接春天的急切、观赏自己的娇柔、踏出闺门的激动、处在春景中的骄傲、迈进花园的感叹、看到残垣断壁的感慨、想象昔日的欢乐、感叹时空的流逝、辜负大好时光的感伤、消磨时光的无奈,一步步把杜丽娘的情绪推向高潮。春光、青春、春情三情合一,相互映衬,游春、恋春、惜春、伤春四种感慨,在游园中得到含蓄而又酣畅的表现之后,《惊梦》之梦就成为必然的结局——为追求个人幸福的一切通路却被阻塞之后,梦是唯一的出路。
另外,《游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堪称典范,经过历代昆曲艺术家的不断加工和提炼,以《游园》为代表的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充分体现了昆曲艺术典雅、端丽的艺术特征,是昆曲乃至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成就。